日媒赞叹:中国正低调打造一个不同于西方、由技术驱动的福利模式

Connor 欧意app 2025-07-04 1 0

【文/观察者网 王一】“中国提供社会福利的方式发生了一种悄无声息但具有重大意义的转变。”《日经亚洲评论》7月2日刊文称,中国政府上月发布的两份文件中有一些极具前瞻性的条款,他们给出了中国在不显著增加支出的同时扩大社会福利的计划——用数据和算法。

中国国务院6月3日公布《政务数据共享条例》,旨在推进政务数据安全有序高效共享利用,提升政府数字化治理能力和政务服务效能,全面建设数字政府。

在这项意在打破政府部门之间长期存在的信息壁垒的条例之后,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6月9日又印发《关于进一步保障和改善民生 着力解决群众急难愁盼的意见》,推动民生建设更加公平、均衡、普惠、可及。其中提出,推动数字智能技术与公共服务深度融合,加快信息数据互通共享,扩大优质数字公共服务资源覆盖面。

文章用“前瞻性”来形容这些内容,称其让外界得以窥见,中国是如何在不大幅增加福利开支的情况下,支持消费和减少不平等。长期以来,中国与西方的福利模式都保持着距离,撒钱救济的方式不仅在中国被视为容易“鼓励懒惰”、落入“福利主义陷阱”,而且与国家的发展路径也存在理念冲突。

因此,中国选择了一条“技术突围”的道路:通过数据和算法来实现福利救济的“精准滴灌”。

在不少人印象中,人工智能(AI)、大数据还只是应用在工厂流水线、面部识别摄像头上的东西。中国却早已将这些应用落地:智能制造、城市交通调度、海关监管、AI辅助诊断乃至“智慧法庭”。现在,在这些炫目的场景之外,一种更为低调的“技术驱动型福利主义”正在成形。

日媒赞叹:中国正低调打造一个不同于西方、由技术驱动的福利模式

3月12日,中国首款大模型养老机器人在杭州上岗。视觉中国

日媒指出,中国在这方面拥有优势,过去十年,中国建立了庞大的行政数据资源库,如今正努力让这些数据实现互通、可用。与西方国家的福利扩张通常受制于政治联盟博弈不同,中国的体制为技术官僚提供了空间,使数据治理工具得以持续运转并大规模落地。

设想这样一个系统:可以实时识别突然遭遇收入冲击的家庭、在学校苦苦挣扎的低收入家庭的孩子、面临孤独的老人,然后无需繁琐手续就能自动触发支持性举措,没有冗长的文书工作,更少的官僚主义卡点。这正是“技术驱动型福利主义”的核心——不花更多钱,而是更聪明地花钱。

《日经亚洲评论》称,这也是中国最近公布的两份文件的重要性所在。多年来,部门与地方之间数据割裂严重,导致公共服务难以整合:资格数据在一个部门、收入记录在另一个部门、项目信息在第三个部门。而最新规定“明确各级政府部门应当通过全国一体化政务大数据体系开展政务数据共享工作”,并建立跨部门、跨层级的协调机制,为未来基于算法的社会服务基础设施奠定法律基础。

一些地方已在试水。在甘肃和贵州,数字平台通过利用住房、医疗和就业登记等数据,主动识别出需要帮助的居民并为其提供相应服务。在重庆,基于AI的监测系统在发现部分因病返贫的低收入家庭后,促使地方当局及时介入提供援助。

“虽然这些试点仍局限于当地,数据质量参差不齐,但其中趋势是显而易见:中国社会保障治理正在与AI分析相融合,”文章表示,这其中当然也不乏风险,算法可能带来偏见,自动化系统也可能遗漏边缘群体,数据隐私仍是争议焦点,法律保障滞后等等。但这些问题并非中国独有,而中国独特的优势在于推进规模之大、速度之快,以及用更少资源做更多事情的强烈动机。如果实施得当,技术驱动型福利主义有望成为传统福利政策的有力补充,使社会救助更具适应性、响应更快、成本更低。

“对外部观察者而言,这种转变可能很容易被忽视。它没有烟花或戏剧性的新闻发布会,但反映出中国治理逻辑的深层次变化,”文章总结道,中国没有打造一个西方意义上的福利国家,却正在构建一个更低调、更依托于算法、更具有中国特色的福利体系,“从长远来看,这同样具有变革性”。

评论